从铁骨铮铮到摧眉折腰,高尔基为何屈服于斯大林,为权贵唱赞歌?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是一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散文诗,这是一
“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这是一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散文诗,
这是一首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赞歌;
这是一首声讨沙俄反动和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檄文;
这是一首预言革命必将胜利的宣言。
这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列宁口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

1901年的高尔基加入到了反抗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的人群中。
他把手中的笔当成武器,用文字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嘴脸,用塑造的“海燕”形象展示了反抗人民的不屈和无畏,同时也体现了他如海燕一般的铮铮铁骨。
在遭受了多数革命者被逮捕、被流放的惨痛经历后,高尔基结识了布党创始人列宁,两人相谈甚欢、意气相投。
当列宁诚邀高尔基用手中的笔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为俄国人民的解放大业而斗争时,高尔基没有推辞,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俄国革命中。
1906年,高尔基远赴美国宣传革命、筹集经费,期间写下了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这样的高尔基却在革命成功后与战友列宁产生了分歧,原因就是苏俄政府为了尽快肃清国内敌人,开始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无差别逮捕模式,「契卡」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肆意妄为,让高尔基对列宁为首的苏俄大感失望,他极度排斥这种暴力不人道行为。
为此高尔基愤怒的在报纸上发文抨击列宁和他背后的苏俄:
「布尔什维克这是在毁坏、断送我的祖国,列宁为了自己的试验让我们的人民受苦,他在十月革命中煽动的仇恨、恶意以及现在不负责任、肆意妄为的逮捕行动,都让我们的民族变得不幸,会消灭俄国文化的幼苗。」

这事发生在1920年的上半年,随着这篇抨击文章的发出,标志着了列宁和高尔基正式闹掰,好在列宁足够了解高尔基,并没有为难他,甚至没有回复他。
列宁的冷处理却进一步点燃了高尔基心中的怒火,他接连写信给列宁,或表达愤怒、或表达不解、或表达痛惜,奈何所有的信件仿佛都石沉大海,没有回应。
1921年,高尔基在和列宁进行了长期单方面抗争而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后,高尔基愤怒了、失望了,选择“离家出走”,以出国静养的名义远走意大利。
这一走就是7年,但列宁知道,天真的高尔基必将回国,因为他无处可去。
列宁之所以容忍高尔基,一方面两人是多年的战友,另一方面是列宁看透了高尔基这种文人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天真。
革命刚成功时的苏俄面临的是什么局面?
是国内到处爆发叛乱,四面楚歌的局面;
是国外各路干涉军袭来,危机四伏的局面;
是各城市遍布反动敌人,内外不宁的局面。
这时候列宁和他的苏俄哪里还有功夫在乎“那一小撮”知识分子的指责和抨击,在他眼中这就是文人的“无病呻吟”。
因此哪怕高尔基的言论给苏俄和他都带去了不小负面影响,列宁也没有对高尔基做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如同一只“不屈的海燕”一样负气出国。

从1921年到1928年,高尔基如同之前的很多苏俄文人一样一直在西欧各国溜达,大部分时间落户于意大利的索伦托。
这段时间算是高尔基创作的黄金岁月,他的自传体三部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其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但和很多流亡西欧的其他俄国文人不同的是,高尔基曾经加入过布党,那就意味着他俄国旧贵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划清了界限。
即便此刻你高尔基和苏俄扛把子列宁闹翻了,谁知道你们是不是玩了出苦肉计呢?
万一你大文豪高尔基是苏俄派来的间谍呢?
因此不管是西欧本土知识分子还是从俄国流亡过来的文人都把高尔基当成了异类,纷纷拒绝他的好友申请,“西欧文人交流群”拒绝了他的加入。
更让高尔基难以忍受的是意大利政府派给他的两个厨子,名义上是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实则是安插到他身边的“监控摄像头”。
老乡的排挤、同行的打压、寄居地的怀疑、难以融入的文化圈,种种负能量事件让年过半百的高尔基身心俱疲,此刻的他无比怀念自己的祖国,他想回家。
此时在七年前断言他无处可去的列宁已经离世,谁还能容忍他、接纳他?
高尔基的心在痛。
但命运却给他安排了一出好戏。

1928年,在意大利痛不欲生的高尔基遇到了一位“知音”,他也将迎来自己的人生巅峰。
这位“知音””就苏联新一代扛把子——斯大林。
列宁离世后,大林子用自己的谋略和手腕拿下了苏联最高权柄,在这个走向王座的过程中少不了一些腥风血雨和暗黑手段。
如果斯大林只知道施展“肉体毁灭术”来消灭政敌,那他的职业生涯不会那么顺遂,随之而来的配套措施他也一个不落。
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就是形象管理和维护,最好能够有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歌功颂德。
这时的斯大林需要一个「御用文人」来打造他的个人形象工程,那有谁比那只铁骨铮铮、鼎鼎大名、在十月革命后“仗义执言”批评列宁和布党的不屈海燕更合适呢?
高尔基成为了斯大林「宫廷夜莺」的最佳人选。
为了迎回高尔基,斯大林做足了功夫,给了一个文人能够获得的最高礼遇:
号召苏联各界包括少年儿童给远在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恳求他回国提高全苏联人民的问候水平;
苏联各级政府部门都举办庆祝高尔基从业36周年纪念展会,各省市成立“高尔基纪念委员会”;
承诺回国享受顶级待遇和特权,司机、警卫、别墅、佣人通通安排;
承诺在苏联待得不爽随时可以离开,想回意大利回意大利,想去美国去美国。
总之,60岁的高尔基在斯大林的甜言蜜语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全苏联的追捧更是让他晕头转向。
还等什么呢?回国,走你。

1928年5月28日,那只铁骨铮铮的海燕、那个享誉全球的文豪、那个蜚声文坛的大作家高尔基同志荣归故里。
布哈林、伏罗希洛夫、卢那察尔斯基、李维诺夫等一众苏联大佬前来迎接,高尔基的排面拉满。
在盛大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斯大林兑现了他的“一部分”诺言,比如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大开眼界的豪华别墅,其中有40多个专属佣人,有11米长的餐桌,有像食品加工厂一样的厨房,还有金碧辉煌宫殿般的卧室,妥妥的贵族待遇。
斯大林满脸笑容的握着高尔基的手,我的大作家,你还满意否?
高尔基天真归天真,他又不傻,他明白接受斯大林邀请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海燕变夜莺。

御用文人,该干活了。
斯大林让高尔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20年代的劳改营事件洗白。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在苏联索洛维茨岛劳改营服刑的人跑路成功,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名为《地狱岛》的书,内容就是披露苏联劳改营的地狱生活。
这一下就引爆了整个西方世界,各种批评朝着苏联劈头盖脸而来,这种极具杀伤力和攻击力的事件让斯大林感到颜面尽失。
斯大林要想反驳这本书和洗白苏联,就必须找一个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来写一篇洗白稿子,毫无疑问这个重任落在了高尔基肩上。
六个月后,高尔基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其中就有几篇洗地随笔,其中一篇就是关于劳改营事件:
「经过我的观察,犯人们的生活还不错,改造进行的非常之好,无论任何人,用这个劳改营的事来欺骗和恐吓人民都是毫无根据的。因为这些“社会危险分子”明白只有经过艰难的改造工作,他们才能重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尔基这些为苏联劳改制度辩护的洗地文学,到底能够给苏联和斯大林挽回多少脸面,到底能够说服多少不明真相的观众,我们不得而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当高尔基写下这些文字时,昔日那只铁骨铮铮的海燕,那个曾经高扬人道主义大旗的文坛巨匠,那个曾经抨击沙皇独裁暴行的和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不屈斗士,已经半推半就投入到了斯大林的怀抱,正式成为了一只摧眉折腰事权贵,只会歌功颂德的宫廷夜莺了。

此后高尔基不惜搭上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名誉和崇高声望,用自己的名誉为斯大林背书,不断输出着歌颂文学:
1932年,高尔基在《真理报》用“我们的领袖”和“列宁最忠诚的学生”来称呼斯大林;
1933年,高尔基为提高斯大林的威望,将他的称呼升级为“列宁的继承人,最强有力的伟大领袖”;
1934年,高尔基继续为斯大林摇旗呐喊,称他为“今日列宁”和“苏联的第二个列宁”,将其威望提升到和列宁一个高度。
正是高尔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拔高,“四大导师”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斯大林得以同马、恩、列齐名。
此后在“基洛夫事件”后,斯大林已经下定决心要进行大清洗,而高尔基适时的说出了“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名言。
这句名言被后世认为是高尔基对无数“人民的敌人”(其中很多是他的朋友)的落井下石。
尽管大清洗发生在高尔基去世之后,但清洗舆论的制造他功不可没,而斯大林也用他的那句名言为自己站台,“这句话是高尔基同志说的”成了斯大林最常说的一句话。
从1928年回国开始,高尔基在打造和维护斯大林个人形象工程方面可谓是兢兢业业,下足了功夫。
面对这位尽职尽责的御用文人,斯大林毫不吝啬地投桃报李:
193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高尔基「列宁勋章」;
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在“知音”斯大林的扶持下走上了人生巅峰。

我们都是普通人,高尔基在苏联那个环境下也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怜人。
劳改营的真相是什么高尔基一清二楚,但我们不能要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因为在他踏上苏联土地的那一刻,所有的事情已经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
当有人劝他尽快和斯大林和苏联一刀两断时,他的回答是:
「先不说能不能一刀两断,就算离开了斯大林,我投奔谁?」
他说的没错,既然上了斯大林的船,再想下去已经不是高尔基自己能做主的事了。
1935年高尔基就已经病的很严重,他提出要去欧洲养病就被斯大林拒绝了。
斯大林仿佛早已忘记当初邀请高尔基回国时的承诺:
「苏联待不习惯随时可以离开,想回意大利就回意大利,想去美国就去美国。」
病床上的高尔基望向窗外枝头上的小鸟,静静看着它们展翅高飞,没有人知道这一刻他在想什么……
TAG:高尔基,苏联,列宁,海燕